
图为新时代文明志愿者正在给群众新收的粮食称重。通讯员 马伟元 摄

图为田间小憩,志愿者向群众宣讲安全常识,普及新时代文明新风。通讯员 马伟元 摄
深秋时节的浪卡子县浪卡子镇,青稞地里翻着金浪,粮香飘溢。镇里的“红马甲”志愿者穿梭忙碌,与农户的欢声笑语、谷物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丰收季动人的旋律。
浪卡子镇以党建为引领,把农牧编制人员、志愿者和包村干部组建成攻坚队伍,在助农秋收过程中进行文明宣教,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种进百姓心里。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20万斤粮食的收运计量,3个社区的农户看着入仓的粮食,脸上漾起满意的笑容。
大家齐上阵,解了秋收忧
“以前收完粮自己称重不准,转运又没人手,真是愁坏了。”哈西社区仁增伦珠坐在自家场院里,看着志愿者扛粮袋的身影念叨着。老人儿女在外务工,往年秋收让他犯难,今年镇里穿红马甲的“双线尖兵”彻底帮他解了燃眉之急。
这些“尖兵”一边当起产量计量员,拉着专业秤具挨家挨户跑。在粮仓门口,新时代文明志愿者赤列平措蹲在地上调秤,搭档德吉拉珍拿着本子记录,每袋青稞都要称两遍才下笔。“这可是农户一年的血汗钱,半点不能马虎。”赤列平措擦着额头的汗说,他们针对独居老人、缺劳力家庭开展上门服务,光仁增伦珠家就精准计量了1806.6斤青稞,还帮老人把数字清清楚楚记在挂在墙上的账本里。
另一边,搬运队伍更不含糊。道布龙社区的青稞地离仓库有1公里远,志愿者分成三组,搬袋、装车、卸仓流水线作业,动作轻缓却麻利。“装满粮食的袋子不能摔,一摔就破了。”包村干部江白洛桑放下一袋粮食,叉着腰,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叮嘱。他们不光运粮,还当安全向导。看到村民巴桑要用电瓶车运粮,就有人立刻帮他重新捆扎粮袋口,还在陡坡下面派两个人等着帮助推车,“往年总有人捆扎不牢掉粮,今年有他们盯着,一点损耗都没有。”巴桑骑上电瓶车说。
田埂宣讲忙,新风入人心
“大家看这个视频,每年都有人因为占道晒粮出了车祸。”在道布龙社区的广场边,镇党委书记拿着话筒站在临时讲台上,屏幕里的案例让围观群众屏住呼吸。这是镇里开的第7场“田间宣讲会”,借着秋收,把安全知识送到秋收一线。
宣讲会可不只是念稿子。消防员布琼拎着灭火器手把手教怎么用,村民达娃试了两次就学会了操作,兴奋地说:“以后晒粮时遇到火星,再也不用慌了。”包村干部拿着村规民约手册,用汉藏双语讲“秋收不占道、秸秆不焚烧”的规矩,时不时插个本地例子,听得大家频频点头。这场宣讲下来,50多个农户都记住了安全要点,不少人当场把堆在路边的秸秆挪回场院。
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让文明新风扎了根。镇党委班子成员分片包联社区,每天天不亮就到地头盯进度;党员志愿者主动抢着重活累活干,搬粮袋、修农机样样冲在前。
看到这场景,哈西社区的普布刚组主动喊上邻居帮老人次仁顿旦收粮:“志愿者帮我们收粮,我们更该互帮互助。”如今,浪卡子全镇已有80余户自发加入互助队伍,“红色身影”带动“群众身影”,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暖心画面。
机制落到位,服务不打烊
“这张需求表上,每家的困难都记着呢。”包村干部江白洛桑翻开蓝色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农户的秋收诉求:“仁增伦珠,缺劳力”“巴桑,需计量工具”“曲珍,仓库漏雨”。这是镇里新建立的需求对接机制,包村干部摸排走访,让服务跟着民意走。
为了让好做法能长久,镇里建立了三项机制:不光有需求对接,还梳理出粮食计量的标准流程,把“两次称重、当场登记”的经验推广到各村;把志愿服务纳入党员干部考核,搞起“绿色积分超市”,志愿者和互助农户能换肥皂、米面,大家参与的劲头更足。
如今,秋收已经结束,但“红马甲”的服务从未停歇。党建引领下,志愿力量保障了粮食颗粒归仓,让文明新风在羊湖边深深扎根。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