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出发,沿着机场高速一路向东,便会经过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拐进村口,“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字样格外醒目,一旁整齐排列着一栋栋温室大棚。
微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内,工人正在给西红柿装箱。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来尝一尝,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圣女果,大棚里还有车厘子、无花果、草莓、莴笋、西蓝花、西瓜呢。”驻村工作队成员达瓦卓玛招呼着记者。很难想象,在这个平均海拔3880米的高原村庄,如此多样的果蔬正在茁壮生长。
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中,阿亚村突出资源禀赋,大力促进产业振兴。通过村民自愿投资和援藏资金扶持,建成34座村集体温室大棚,打造近郊采摘园,提升果蔬产品附加值。
走进温室大棚,便看到了阿亚村的科技专干达瓦罗布,大棚怎么管,果蔬怎么种,村民们得听他的主意。“政府给我们请来了山东援藏的农业专家,我先从专家那里学习种植技术,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村民们。”达瓦罗布告诉记者,“我们还有一个专门的育苗棚,从山东买种子过来自己育,不仅节省了成本,还能提高苗子的成活率。”
一边做采摘,一边走零售,阿亚村的果蔬基本供不应求。尝到甜头后,去年村民们开始尝试种植车厘子、无花果等高经济价值的水果。“车厘子前两年要养树,而且管理也比较精细,但它能卖上价钱,后面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达瓦罗布说。目前,村民们通过种植温室大棚实现了稳定就业、稳定增收,年均收入超过3万余元,户均增收1.47万元。
在距其20公里外的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以下简称“园区”),高原设施农业得到了更加规模化的发展。园区占地面积1528亩,共有133座大棚和2座玻璃连栋大棚,种植着55种果蔬品类,每天产量在2500公斤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百姓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阿亚村的大棚采用双层保温设施,保证高原之上的果蔬生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西红柿、西瓜、草莓、油桃、青椒、西葫芦……跟随园区管理人员巴桑次仁的脚步,记者每走进一座大棚,就像踏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的果蔬一部分供应给学校和政府机关,一部分投入市场售卖。”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手机上的表格,“这就是康马县一个幼儿园的订单,我们就按照上面的种类和数量供应果蔬,当天采收后放入冷库,第二天凌晨5点前就能到达。”
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内,工人正在育苗棚内忙碌。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除了自己种植,园区也与周边的合作社和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巴桑次仁手机上的微信采购群里,一位昵称为“索珍”的供货方发来消息:“需要青笋吗?质量非常好。”
“村民们可以到园区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把技术学会了,就回去按照我们的标准种,我们再来收,每周都会收购农户的各类果蔬3000多斤。”巴桑次仁告诉记者,“我们大棚里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等设备较齐全,目的是给农户们做技术示范,把年楚河沿岸四个乡镇的村民带动起来,让大家不仅可以吃到丰富多样的果蔬,还能靠这个产业增收致富。”
阿亚村大棚内正在生长的西红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摄
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内的玻璃连栋温室为免费对外开放的科普区域,种植了人参果、莲雾果、龙舌兰等80余种亚热带植物,今年截至目前已达8100余参观人次。
从过去的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到如今的蔬果飘香,白朗县正在逐渐从传统的农业县转变为青藏高原上的“果蔬之乡”。2024年年底全县温室大棚2060座,面积达到2.08万亩,果蔬产量约1.38亿斤,产值达3亿余元。(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