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隆子河沿岸,你的目光很难不被亮绿成片的沙棘林吸引。沙棘枝条随风轻轻摆动,一侧,隆子河水缓缓流淌,另一侧,青稞良田绿意正浓。河岸边,路人闲游、水鸟停歇、花草摇曳,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
但将时间回溯到60年前,隆子河谷完全是另一番景象。20世纪60年代,隆子河谷一片荒芜、风沙肆虐,一年近8个月都是沙尘天气,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那个时候黄沙漫天,桌子刚擦完就又脏了,茶刚倒进杯子里就落满了灰尘,因为风大,种田几乎颗粒无收。”对于当时的场景,今年已经74岁高龄的新巴乡忙措村村民桑旦仍然记忆犹新。
1964年,隆子县基层干部朗宗外出学习,意识到想要防沙治沙,必须要靠种树。他带领群众在忙措村沙滩上试种沙棘、柳树、杨树等5种树苗,最终只有沙棘存活。1965年,沙棘种植在隆子县推广开来。
桑旦也成为了第一批参与治沙的成员。“刚开始种的时候条件很艰苦,大家不分昼夜地一根一根种。夏天树苗被洪水冲走,就先抗洪再补种;苗子数量不够,就用第一批沙棘长出的新苗来种。”桑旦回忆道。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隆子河谷筑起了一道绵延40多公里、占地50.33平方公里的沙棘“绿色长城”,实现了生态、产业、民生与文化的协同发展,铸就了“战天斗地、默默奉献、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沙棘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隆子儿女接续奋斗。如今,沙棘林成为隆子河谷一带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有效阻挡了风沙,极大地减少了沙尘天气的发生。同时,沙棘发达的根系能够牢牢“抓”住土壤,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沙棘林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也在逐渐增加。
2019年,隆子县荣获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同年9月,隆子沙棘林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生态价值,被认证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成为隆子县最耀眼的生态名片。“近3年,我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四旁植树、集中义务植树,新增沙棘林面积6050亩。截至目前,全县沙棘林总面积达8.2万亩。”隆子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土旦告诉记者。
生态环境的改变,农民的体会最为直接。“现在土壤变好了,大家的收成也好了,粮仓里满满的都是青稞。”桑旦笑着说。种植沙棘后,隆子河谷生态环境呈现“两增两减”变化,即降水量增加,沙尘天数减少;良田增多,盐碱地减少。曾经的沙土变成了如今的良田,黑青稞亩均产量由以前的300多斤变成现在的650斤,年产量达1.4万吨以上,牢牢端住了隆子人民的“饭碗”,推动了当地青稞产业的发展。
来自隆子镇叶巴社区的多布杰是隆子河谷一带1512个护林员之一,守护沙棘林这件事,他已经坚持了22年。“我主要负责树木灌溉、病虫害防治、森林草原防火等工作,定期一周巡一次,每次5个小时。”多布杰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他亲眼见证了生态环境的改变,也深知其中的意义,总是把“保护沙棘幼苗,注意环境卫生”挂在嘴边。“希望年轻人能够继续保护和管理好林草资源,把好的经验做法传承下去。”多布杰说。
与此同时,沙棘产业也在隆子县兴旺起来。近3年,全县发展沙棘苗圃基地200亩,培育幼苗超230万株,年均出售沙棘果8000多斤。眼下,隆子县正在努力延伸沙棘产业链条,加大对沙棘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开发多样化的沙棘产品,拓展沙棘在保健品、药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的应用。
不仅如此,沙棘有效带动了林下产业发展。在隆子县,与沙棘一同生长的,还有3.5万亩紫花苜蓿。不仅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隆子县的黑白花奶牛提供了优质的饲草。截至目前,全县年产鲜草15.75万吨,产值高达1.42亿元,有效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接下来,我们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扩大种植规模,提高沙棘幼苗的成活率和抗逆性,同时建立沙棘种质资源库,培育出具有生长快、抗逆性强、果实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的沙棘新品种。”土旦表示,同时加强资源保护与管理,建立沙棘林资源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沙棘林的生长状况、面积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定期对沙棘林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