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三农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西藏三农

雪域沙地生“金笋” ——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发展有机芦笋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见闻

文章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1日

盛夏时节,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曾经裸露的大片沙地,如今已悄然蜕变。

驶入“雅藏传奇”——西藏绿之源有机农业科技公司的基地,几栋温室大棚在广袤土地上格外引人注目。棚外,是曾被视为农业“短板”的风沙之地;棚内,却是一片盎然生机:排排乳白色的芦笋破土而出,粗壮挺拔、脆嫩欲滴。这种从沙地里孕育出的“蔬菜之王”,正将世界屋脊的贫瘠化为“聚宝盆”,书写着高原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传奇。

2019年,在政府引导和生态治理政策支持下,西藏绿之源有机农业科技公司流转扎囊县阿扎乡3500亩沙化土地,锚定高原特色有机农业发展方向。公司与中国芦笋研究中心深度合作,组建专家团队,对30余个芦笋品种展开高原引种驯化科技攻关。历经3年艰苦试种,成功筛选出完全适应高原特殊环境的优质芦笋品种,“雅藏传奇”品牌应运而生(“雅藏传奇”为西藏绿之源公司打造的有机农业品牌)。

走进大棚,随手采摘一根芦笋,伴随清脆的声响汁液溢出。“比区外的芦笋更清甜,无须削皮和焯水,口感细腻无渣。”前来体验采摘的山南市民扎西赞不绝口。经权威机构检测,“雅藏传奇”高原芦笋品质优势突出:甜度比常见品种提升约30%,口感更清甜;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鲜味更足;富含的总黄酮和芦丁等有益成分含量也大幅高于普通芦笋,营养价值更高。

“沙粒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这些曾被视作‘短板’的自然条件,经科技转化,反而成为塑造其卓越品质的关键‘加分项’。”绿之源西藏负责人喻莹解释道,“基地地质勘探显示,地表以下近百米均为细沙层。”

“‘雅藏传奇’定位高端有机市场,坚守‘零化学农药、零化肥’的严苛国家有机认证标准。”喻莹说。面对沙地贫瘠的挑战,公司创新应用“改土-节水-防虫-循环”四位一体技术体系。首先,通过每亩铺施6至8方羊粪、种植黄豆玉米等绿肥、添加生物菌自制高氮沤肥,连续3年改良土壤,显著提升沙地有机质含量;其次,采用膜下滴灌结合旋流除砂技术,实现水肥精准到株,极大节约资源;再次,综合运用黄蓝粘板、诱捕灯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有效控制病虫害。经过不懈努力,1200亩改良沙地于近期成功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着西藏拥有了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蔬菜之王”生产基地。

凭借独特品质,高原有机芦笋成功打入高端市场,在香港完成首批试销,反响热烈。为满足更大市场需求并延长产业链,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冻干车间(用于生产冻干芦笋),计划全面拓展香港市场,并积极开拓欧美出口渠道。

一地生多金,芦笋产业更形成了“立体种植+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芦笋根系发达(可达4平方米),固沙效果显著,且“一年种植、十年收益”;利用冬季休眠期1.5米宽行距种植赤松茸(一种珍稀食用菌),以秸秆和牛羊粪为基料,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采收后的老茎经粉碎处理,可沤制有机肥或加工成饲料,实现基地废弃物“零排放”。这种循环模式大幅提升了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产业兴,乡村旺,联农带农见实效。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机制下,公司创新采用“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土地流转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年租金收益;务工就业累计吸纳当地农牧民4.4万人次参与基地建设(自项目启动以来),186名农牧民稳定转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方面,公司联合农技部门年均开设200课时“田间课堂”,培养了一批掌握滴灌技术、熟悉有机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村民次珠感触颇深:“以前风沙打脸,现在风沙变钱!我把牛羊粪卖给公司,一年增收2万元。妻子在冷链分拣中心上班,月工资5000元,加上我的收入,家庭年增收超过8万元。”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80万元,核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达3.5万元,阿扎乡昔日的“风沙村”正蜕变为生机勃勃的“芦笋小镇”。更可喜的是,今年还将有9家合作社入股该公司冷链物流项目,建立起“户户有股、年年分红”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

“‘过去西藏蔬菜走不出拉萨,现在高原芦笋坐着冷链车去香港。’这就是品质革命的力量!”公司董事长李东平感慨道。

这一株株在沙地上顽强生长的芦笋,不仅带来了绿色的希望,更激活了高原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富民相融合的新路径。

面向未来,绿之源公司计划再投入3.8亿元,将有机芦笋种植规模科学有序地扩大至3500亩,全力打造“全球海拔最高的有机芦笋产业带”。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蓝图,更是西藏依托科技赋能、生态优先,探索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雅江两岸,芦笋嫩芽破土而出;雪域高原,一个依托特色资源、惠及万千百姓的新“特产故事”,正翻开更加精彩的篇章,为高寒干旱地区破解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扎囊样本”。(记者:马国英 李梅英 常川 琅珍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