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南市贡嘎县杰德秀镇,“冬青18号”示范田里传来收割机的轰鸣声。种粮大户多吉把第一车金黄的籽粒倒进车厢,捧起一把沉甸甸的麦穗笑着说:“去年,亩产400公斤,每亩比老品种多打了100斤糌粑,一亩地能多挣200元!”这是西藏青稞良种推广最寻常的一幕,却浓缩了10年种业蝶变的全部密码。
如果把青稞育种比作一场长跑,起点要从2010年拉萨河谷的那次“远亲联姻”说起。自治区农科院的专家们把“远缘材料M9878”与“本土血统藏青85”“撮合”在一起,经过连续11年高原风雪的“淬炼”,2021年,具有秆高抗倒、机收不掉穗,粗蛋白含量11.92%、β-葡聚糖含量6.57%、单产潜力500公斤特点的“藏青3000”呱呱坠地。2022年,“藏青3000”在全区示范种植9.2万亩,相当于把5%的青稞地换成了“高产粮田”。
而在山南市乃东区,另一场画面同样动人。“藏青18号”虽然个头不高,却是矮子里的“将军”——株型紧凑、穗头密集,而且抗倒伏能力更强。2018年,区试亩产393.2公斤,比对照组增产近24%。村民拉姆把自家20亩地全部换了种:“以前怕倒伏不敢多施肥,现在化肥多追8公斤,麦子依然站得很稳。”
“冬青18号”改写了“青稞只能春播”的历史。2011年,首批6亩冬播试点在林芝市巴宜区开播。那年冬季零下10℃,专家心里直打鼓,然而,来年4月,返青率却高达92%。2017至2023年,“冬青18号”在山南、拉萨、林芝累计推广30.8万亩,平均亩产可达400公斤,相当于再造一个个“隐形粮仓”,把冬闲田变成了“增产+增收”的“双赢田”。
品种井喷的背后,是育种技术的迭代。自治区农科院研究员达瓦顿珠指着PCR仪说:“过去一个组合要种十年,现在基因芯片一扫描,几个月就能锁定目标基因。”2016年以来,他所在的青稞育种团队构建了310份核心种质、200份骨干亲本库,挖掘出16个抗逆、品质关键基因,开发8个功能标记,相当于给青稞装上了“北斗导航”。
2020年,丁青小蓝青稞、隆子黑青稞入选自治区首批优异种质资源名录,国家青藏高原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也正式立项。在拉萨经济开发区的低温库内,4378份青稞种质沉睡在零下18℃的液氮罐中,每一份资源都有专属的“身份证二维码”。
数字是最生动的注脚:2022至2024年,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从92.1%提升到94%;2024年总产88.8万吨,比2020年增加7.5万吨,相当于全区每人多了一袋糌粑;“冬青18号”累计复种22万亩,新增产值3.65亿元,农民喜称“一亩地生两次金”。
傍晚,夕阳把雅江两岸染成金色。多吉把最后一车“冬青18号”拉进晾晒场,扬起的麦粒像一阵金雨。他抹了把汗说:“明年我还要扩种50亩‘冬青18号’,再试试春播,让这片土地一直年轻下去。”
高原的风依旧凛冽,但一粒粒被科技点亮的“粮芯”,正让雪域粮仓愈发丰盈、愈发坚韧。(作者:李梅英)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