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木刻,作为传承近400多年的藏民族手工艺,响誉藏东大地。时至今日,波罗乡都享有“木刻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特别是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江达县牢固树立“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思想,因地制宜、着眼特色,采取“输血+造血+活血”方式,大力推进木刻产业化,让波罗木刻在保护和传承中,成为了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促使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做实了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发展篇章。
一、明思路、强投入、扶持“输血”
围绕脱贫攻坚任务和有技术、无平台、赚零钱、难致富的困境,江达县正视传统技艺的市场消费需求,立足人文优势,把握波罗木刻这一资源禀赋,确定发展木刻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这一思路,在外冲、阿当、冲桑等木刻文化浓厚、虫草资源匮乏、生产资料不足的大三岩村落,抓住“产业带动脱贫一批”机会,变政策为资源,化匠师为工人,强力扶持“输血”。先后累计争取国家资金1435万元,建设集车间、办公室、培训基地一体的波罗外冲藏族雕版基地和波罗古泽木刻民族手工艺基地,占地面积分别为15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主要经营木刻雕塑、木刻经版、藏纸藏墨制造、经文印刷、民族手工艺等传统技艺,为发展产业打造平台,为大量的木刻艺人实现“回流”,在家吃上技术饭提供支撑,2019年实现产业收入218万元,2020年截至10月底,收入达147万元。
二、提素质、创品牌、带动“造血”
针对木刻传承老龄化和产业从业人员供给不足、素质较低,以及建档立卡青年“无一技之长”等实际情况,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泽培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朗加以师带徒的形式进行培养,以“订单式”培训方式组织广大建档立卡青年学习木刻技艺,提升建档立卡户务工人员素质,帮助建档立卡户群众掌握致富技能、获得长期收入,既形成了木刻基地“进门是培训课堂,出门是实践基地”的产业扶贫格局,又达到了产业劳动力优化供给和木刻传承双丰收的成效。成功将波罗木刻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市级转移就业基地,先后培训193人,解决就业人数88人,实现年人均增收24772元。此外,为减少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导致的资源浪费,降低全乡两个木刻合作社“内耗”,江达县根据区位和市场资源差异,定准各合作社产品制作方向,在产品多样化上出实招,增强全乡木刻产业的竞争力。考虑冲桑村毗邻吉荣大峡谷、外地旅游人较多的情况,打造木刻旅游品牌,成功申请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古泽木雕”商标。
三、强党建、激动能、内生“活血”
一方面党员聚在产业链,组织党员与有经验的木匠相互结对,围绕政策、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学习,形成双培双带。通过各环节上党员带头作用发挥,把传统产品做精、把传统领域做强,不断促进产业规模发展。紧盯“加工”二字,组织党员在历史典籍、政策宣传、旅游纪念品等新的生产领域进行先试先学,与产业致富人、所有工人定期不定期地围绕延长产业链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促进产业链延长。另一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在市场上寻求订单,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由村“两委”和老一代技师到附近县域主动找米下锅,寻找市场订单。采取累计获得了各类木刻订单7000余万元,切实帮助了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也趟出了一条特色民族手工艺发展之路。截至目前,两个木刻合作社共带动45户106人脱贫增收,实现了人均年增收3000元。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