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增收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专栏>归档专题>农牧民增收

聚焦精准扶贫 推进转移就业——卡若区转移就业工作亮点材料

文章来源:区农牧民增收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2日

2016年以来卡若区转移就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人社工作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按照“一精准四重点”工作部署,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能力、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创业为抓手,进一步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帮扶就业、技能脱贫、创业带动”三位一体的就业扶贫工作体系,全力推动就业扶贫工作,实现转移就业工作新局面。

一、培训平台精准整合。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始建于2018年4月,学校位于卡若区俄洛镇政府旁,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集办公、教学、食宿、实训场地及培训设施设备一体化,共有教职工38人,教学管理人员4人,占教职工总数比例 10.5%。专职教师7人,占教职工总数比例18.4%.兼职教师27人,占教职工总数比例 7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9人,占教职工总数比例 50%。拥有专业的师资团队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充足;下设培训部、人事部、综合部、后勤部等四大职能部门,各部门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培训方向以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社会实践等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展开;充分利用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的优势,从培训工种、师资选择、考核项目上提前与对口部门对接,采取灵活多样授课方式,建立长期培训规划和短期培训计划,将各类培训项目统一到培训平台统筹实施、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发挥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作用,增强培训的精准性。自培训学校建设以来共举办了40期技能培训(包括:保安、餐厅服务、酒店餐厅、手工编花、水电工、客房服务、SYB大学生创业、农机维修、缝纫、客房餐厅服务员、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瓷胎竹编)、洒咧营地综合服务、食用菌栽培、小流域综合治理、营业员、中式烹调、农业技术(指导)员)、美容美发、民族歌舞等)培训总人数3160人(其中建档立卡840人),就业2139人(其中建档立卡668人)。

二、培训对象精准摸排。全面推行贫困户和培训实名制,一是在总体掌握贫困乡镇劳动力状况的基础上,对确定转移就业人口,按新增劳动力、“两后生”、致富带头人、转移就业劳动力、从事农业、牧业生产和服务的劳动力进行分类,确定重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二是到村、到户、到人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对每个劳动力的个人情况、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和愿望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实名制培训台账,对号入座,实施精准培训。一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坚持把劳动力的就业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紧抓好,。

三、培训重点精准优先。紧紧围绕卡若区贫困户的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由点及面,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精准培训。在区域上,以北部乡镇及深度贫困地区的劳动力为重点,集中培训资源、资金,优先进行技能培训、优先帮助转移就业、优先促进收入增长;在群体上,以青壮年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两后生”、农牧民致富带头人为重点,优先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充分发挥技能示范和致富示范“两个带动”作用。积极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加强技校合作,充分利用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大力开展各类培训,1、“送培训下乡”模式。为了方便农牧民劳动者参加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新生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送配下乡”16多次、1880人,涵盖建筑施工、机械操作、民族特色技术、种养殖等10余种转移就业技能培训、7种实用技术培训,把培训班送到农牧区,送到农牧民家“门口”。2.结合扶贫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开发建设,惠及建档立卡群众8905人,人均实现增收1900余元。开展食用菌、蔬菜、青贮玉米、藏香猪等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涉及805人。聘请专家教授与当地产业发展能人,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市场前景、操作实务,现场指导,培训805人。3.结合旅游服务业。为加快推进我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全区旅游服务的质量水平,为全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互动的新平台,联合卡若区旅发局在卡若区就业创业培训中心举办一期洒咧营地经营者、藏家乐经营者培训班共计1226人,实现就业1211人。4.结合临时管委会。针对卡若区33个易地搬迁点涉及1792户、7710人。开展昌都搬迁入户大调查,摸清其技能掌握、就业意愿等,分门别类建立就业意愿台账,截至目前已举办14期培训(分别酒店餐饮、民族手工艺、民族歌舞、中式烹饪、营业员、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员)共计1959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933人。5、支持农牧民施工队发展,发挥农牧民施工队带动农牧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对政府投资在50万以下的工程项目,除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程外,一律按有关程序交给有承建能力的农牧民施工队、特别是带领导贫困人口的农牧民施工队进行施工。截至目前通过人社部门“因岗施教”技能培训已在卡若区79家农牧民施工队中就业 632名建档立卡户人员。

四、培训需求精准对路。坚持以市场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实现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就业愿望有效对接。一方面,紧贴卡若区各大项目建设、各乡镇产业建设以及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需要,围绕当地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分类预测用工需求,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具体的培训项目和规模。另一方面,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和就业意愿,开展“订单式”培训,实现按劳动者需求开展培训。特别是对贫困乡镇要按照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实用性强的职业和工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特色培训,2016年以来,以“定向式”培训、“企业代包式”培训、“以师带徒式”培训,“储备式”培训、创业、岗前、就业援藏、巩固提升等培训模式共举办技能培训34期、创业培训4期,共培训2890人,实现就业2496人、农牧民就业率达到86.3%。

五、培训时间精准分类。严格执行培训时间相关规定,各类培训项目不得少于最低培训时间。具体为:就业技能培训不少于20天,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不少于80学时,农业、农牧生产和服务培训不少于15天。在保证各类培训常规时间的基础上,以增强培训实效为前提,根据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技能等级,实行弹性培训时间制,最长可延长原培训时间的一半。

六、培训质量精准评估。在培训结束时,开展培训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参训人员对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及培训效果的评价,征求改进的意见建议;在培训人员就业后,开展用工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公司、合作社对培训人员的技能评价,征求对技能培训工作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努力提升精准培训质量,建立跟踪台帐。

七、培训跟踪精准服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为促进卡若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培训后向社会输送各行业务工人员,提高就业质量。精准核实开展技能培训后是否就业、就业后质量跟踪调查精准摸底。制定出四类台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登记表、就业调查表、就业证明资料、培训合格证及身份证图片资料等。做到了培训、就业跟踪到位。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