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增收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专栏>归档专题>农牧民增收

双向扶贫助推生态园提质增效 创新模式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文章来源:区农牧民增收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2日

丁青县农牧民增收亮点材料—合作社篇

采访地点: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农业生态产业园


双向扶贫推生态园提质增效  创新模式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年以来,我县按照市委提出“大种植基地、大养殖基地”产业举措,结合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跟四走”的原则,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四种产业化运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围绕丁青资源特色,以增收、就业、消费为方向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逐步达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目的逐步成立一批具有竞争力、发展潜力的合作社,其中协雄乡惠民蔬菜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典型代表。

协雄乡惠民蔬菜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位于丁青县协雄乡协麦村,占地约115亩,有温室大棚60个。2017年5月,在天津援藏的大力支持下丁青县津鹏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协雄乡惠民蔬菜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创新经营合作模式,以建设有机蔬菜示范基地为主导的,以新品种引进,科学化种植为基础产业的农业生态产业园。2018年以来,农业生态产业园扩大规模,新建了一座2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开启了花卉产业化发展之路。2019年,在生态园的南面新建了10座新型蔬菜大棚、1座育苗养殖水培综合棚、4座食用菌种植大棚,解锁了水果、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之路,由天津市东丽区引进的葡萄、无花果、桑葚等水果品种将于2021年在新型蔬菜大棚种植,届时可供广大农牧民群众采摘。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生态园已完成60个大棚的改造维护土壤修复土壤石头清理及增加有机肥,并已投入种植。生态园建成以来,先后产出了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白菜、辣椒,还有高原特色红土豆等十余个品种的蔬菜,黄瓜、白菜、辣椒三个品种的蔬菜被认证为有机蔬菜,红土豆已走出高原,畅销至天津等地。桂花、玫瑰、海棠、月季、文竹等2000余盆花卉争奇斗艳,这些蔬菜花卉质量好、价格低,深受干部群众喜爱。同时与西藏农科院达成远程培训计划并从拉萨引进牡丹、芍药和鲁冰花在园区内进行试种植,拓展本地的种植品种。2017年7月20日正式与丁青县菜市商户达成协议,设立首个协雄乡惠民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直销店。改变了过去老百姓种菜销售难,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及销售量小的问题。在改造蔬菜大棚的同时合作社组织本地老百姓积极参与到大棚改造的工程中,学习蔬菜大棚的基本维护及保养。从而解决老百姓对蔬菜大棚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问题。同时聘请具有高原种植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社员进行技术培训。使老百姓在日常的劳动当中同时学习到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技术。

二、运营模式

农业生态产业园采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的模式进行合作和管理。由政府牵头确立项目,由企业整合资源,产学研合作,因地制宜,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合作社组织村集体和农民进行种植和园区管理。企业和合作社共同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和发展。

三、群众增收

一是生态产业园与协雄乡签订租赁协议,115亩土地,租金为11.5万元/年,用于生态园区项目建设。二是签订合作协议,采用劳务合作方式雇佣合作社社员(共计17名)进行农业种植工作,每人每月3600元,其中5月、6月工资为5000元(增加1400元/月为虫草季补助)。在保证人员工资的基础上合作社每年拿到固定分红,6年总红利为180万元。三是以政府投资为股份,每年年底计划为生态园所在地区内的66名建档立卡户进行分红,分红资金每年5万元,并逐年递增

农业生态产业园利用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的双向扶贫计划,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转变当地农牧民群众对虫草的依赖观念。争取在5年内让当地的农牧民群众彻底掌握各项种植技术,成为专业技术型致富能手。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