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边坝县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民生之本,抓住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改善民心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目标任务,强化宣传引导,突出农牧民转移就业主线,大力扶持农牧民施工队,积极引导组织农牧民群众参与全县工程项目建设,将农牧民群众被动的“要我脱贫”思想转变为主动“我要脱贫”的具体行动。
一、宣传覆盖全面,群众观念转变
边坝县紧紧围绕昌都市“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总体规划,立足本县实际,主动站位全局、融入大局,积极抢占主阵地、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凝聚人心、推动发展,营造氛围、展示形象的强大作用,多次组织召开宣传工作专题会议,科学制定宣传报道工作规划,组建宣传工作队伍,形成了县委宣传部统筹、各部门、各乡(镇)、村(居)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是突出重点。充分调动县、乡(镇)、村(居)、寺庙管理委员会之力,大力营造精准扶贫良好氛围,坚决扭转一切阻碍全面脱贫的观念,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宣讲、印发资料、悬挂横幅、报道典型、组织学习讨论等多种形式,多效并举,扩大宣传,逐步将扶贫宣传工作引向深入,广泛宣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用群众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干部群众了解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浓厚氛围。二是方式多样。借助“民生边坝”公众号、边坝政务网、边坝手机报、边坝电视台、边坝藏汉文报等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宣传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截止目前,出版边坝县扶贫工作专刊7期,《民生边坝》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精准扶贫新闻4750余条,县电视台播放脱贫攻坚信息600余条,制作专题新闻14期,转载政策内容469条。三是辐射面广。在县委讲师团基础上,把各专项组骨干、乡(镇)农牧民纳入宣讲工作组,组建了宣讲团,邀请市委讲师团、市委党校老师授课,利用“五下乡”活动和虫草采集、6月综治宣传周、7月政策综合巡回宣讲、9月民族团结月宣传活动等时机,深入乡(镇)、村(居)对精准脱贫相关政策进行宣讲。截至目前,发放藏汉双语宣传资料58000余份,开展宣讲3500余场次。
二、技能培训多样,就业本领提升
2016年以来,边坝县以能人带动、边坝籍创业成功人士为重点,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就业创业典型,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一是因势利导培训。近年来,针对边坝县项目多、工程多的实际,县委、县政府以有想法、有思路、有能力的农牧民群众为扶持重点,大力扶持全县农牧民施工队发展。为了提升施工队工人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专业技术能力,县人社局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积极与全县各类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协调沟通,组织培训学员到工地对所学技能进行实践,通过以师带徒、参与工程建设,施工队工人在打砖、砌砖、水泥建模夯打、抹灰等专业技术方面有了明显提升。截至目前,我县通过技能培训取得职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有7781人次,其中建筑工程类取得职业技能合格证书的有2685人,逐步转变了我县劳动力有技能无证书、有证书无就业、有就业不稳定的现状,促进了农牧民劳动力技能的提升、增收的稳步、就业的稳定。二是提升就业技能。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登记注册1家农牧民建筑施工队,施工队工人从十几人到几十人到上百人。一直来,农牧民施工所承接的工程建设项目较小、技术含量低,为了打破施工队只能承接小工程、小项目的禁锢,县人社局靠前工作、主动作为,2016年以来,有针对性的开展了钢筋工、焊工、木工、装载挖掘机等19期建筑施工类12个技术工种的培训,累计培训2685人次,就业2306人。通过近年来县、市、区各级组织的技能培训,施工队工人从只能干粗活、小工逐步转变为能够担任砌砖、电焊、开装载挖掘机等技术类工人,全县农牧民施工队承揽工程建设市场竞争力得到整体提升。三是扩大转移就业。围绕水电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项目建设,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凡是国家投资的工程项目吸纳本地劳动力必须达到用工总量的30%和“50万元以下(含50万元)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小型工程项目、强基惠民短平快项目在建设时,一律交由农牧民施工队承建”的要求,积极组织扶持农牧民施工队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实现转移就业增收。目前,我县农牧民施工队承揽的项目投资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到上千万,农牧民施工队承建能力和规模逐步发展壮大。
三、培树能人典型,榜样引领致富
由我县农牧民致富带头人次旺组建的农牧民施工队,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影响着全县农牧民群众就业择业观念,群众主动就业、主动务工、主动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一是能人培树。次旺凭借着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善于沟通协调,熟悉各级利民惠民政策等的优势,2011年带领有就业愿望的36名农牧民劳动力成立建筑施工队,7年来,次旺带领农牧民群众通过实干、苦干,进一步将农牧民施工队发展壮大。201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登记注册了边坝县草卡东托社区农牧民施工队,施工队经理由次旺担任,筹集注册资金550万元,挖掘机3台、装载机7台、工程车辆15辆。在次旺的带领下,从2012只能承接百万元左右的工程,到现在能够承接上千万的项目,施工队工人从36人发展到319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223人),农牧民施工队整合后承建工程项目7个,其中房屋建筑建项目5个,水利工程项目1个,交通项目1个,总投资5391.83万元,带动319名农牧民群众年人均增收2.7万元,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正常劳务收入之外每年从施工队利润中获得4000元的分红。二是能人影响。次旺在工程建设项目开始盈利、挣钱后,不忘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不忘县里的贫困户。2014年以来,个人每年自讨腰包,在春节、藏历新年等传统节日,走访慰问草卡镇、马秀乡、拉孜乡等乡(镇)贫困群众,为贫困户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几年来他个人看望慰问贫困群众46户,向贫困群众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共计14万余元。次旺这种不忘党恩、不忘兄弟姐妹的疾苦,用实际行动传播、回报党的恩情的行为给全县干部群众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并深深的影响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在次旺的影响下,全县各类企业也纷纷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驻边企事业单位、驻边部队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结对帮,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扶贫大格局。三是能人带动。农牧民施工队在全县范围内承揽各类工程建设项目,让农牧民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不仅仅只能靠挖虫草、养牦牛,还可以通过参与全县的工程项目建设来增收,可以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窘迫的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在农牧民施工队的影响下,除了春耕、虫草采挖等繁忙阶段,农牧民劳动力能够主动参与到全县各类工程项目建设中,通过在工地打转、砌墙、干小工等工作,努力增加收入,逐步改善生活质量和水平。几年来,累计有1000余名农牧民劳动力参与了我县工程项目建设,人均年增收3000—5000元以上,农牧民群众懒惰思想正在逐步转变,提升生活水平质量的意识正在逐步改变,勤劳致富的浓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以脱贫攻坚为统揽 以转移就业为平台 助推“飞地经济”飞更高
2016年以来,边坝县精准扶贫转移就业工作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一精准四重点”战略部署,按照“精组织、准定位、出实招”工作要求,以“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为主线,以“发展产业增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为基本思路,以就业援助、就业培训、产业促进、创业带动为抓手,千方百计提升农牧民群众的就业竞争力,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的目的,加快边坝“飞地经济”发展步伐。
抓宣传转变就择业观念,多形式扩大就业渠道。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宣传主阵地作用,开辟就业创业宣传专栏,借助车站、广场、银行、邮政等公共区域建立固定宣传设施,张贴宣传画报,多渠道发布岗位信息,教育和引导待业人员、贫困农牧民转变择业观念,摒弃只有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向农牧民群众讲解“外面的世界”,逐步转变农牧民群众“等、靠、要”和“故土难离”的落后观念,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业伟大”的浓厚氛围,树立临时就业、阶段性就业、弹性就业等灵活就业都是就业的观念,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每年3月份,我县紧紧围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这个中心,开展了以“促进转移就业 助力脱贫攻坚”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65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800余人次,累计为1580人办理了就业需求登记,悬挂宣传横幅150条。
注重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抓培训。一是本着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训什么工种的原则,按照“专业化培训,订单式输出”的思路,通过开展“订单式”、“对接式”、“储备式”技能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了就业的定向性和精准性;二是全面落实培训工种设置、培训时间安排、培训场地安排、培训教员等,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班结合、理论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形式,确保了培训质量;三是在抓好培训的同时,我们自觉把就业理念、劳动维权、礼节礼貌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培训,使培训学员端正了择业态度,增强了就业意识,提升了竞争能力,懂得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实现了“一次培训,多项收获”。
突出上下联动强化工作协调,积极做好各类推荐派遣培训。结合年度培训计划,我县委托昌都市新起点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了装载挖掘机、摩托车维修、厨师等工种的技能培训,共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5350人次,并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各企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荐培训学员就业。做到了培训多样化、就业多样化。2018年选送230名农牧民群众赴拉萨通泽集团开展“企业代包式”技能培训,培训后稳定就业155人。2020年选送215名农牧民群众赴拉萨里奥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开展“企业代包式”技能培训,培训后稳定就业153人。
立足特色产业优势,拓宽就业渠道。结合农牧业、旅游业、服务业、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门槛低、入手快,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实际,大力发展马武藏刀加工等民族手工业和旅游业、蔬菜基地、藏红麦深加工、康巴土鸡、康巴藏香猪养殖、林下资源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完善转移就业服务平台,打牢基础更好为民服务。全县11乡(镇)全部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机、硬盘、就业服务桌签等转移就业专用办公设施设备,并按要求成立了以1名副乡(镇)长为组长,2—3名专职人员为组员的转移就业工作小组;为解决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零就业家庭的实际问题,今年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共安排了7名贫困户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使得这些同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加快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人员资料整理工作,共完善了7781人7781份培训资料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切实做到了“培训资料齐全、培训底数清楚”。我县将依托县、乡、村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对全县各类用工单位进行分类统计,切实将潜在的用工需求转化为现实的就业岗位。
2016年以来,我县成功举办各类培训班130期,培训7781人次,培训工种涉及全套房屋建设、摩托车维修、花卉种植、大棚蔬菜种植、装载挖掘机等10多个培训工种,培训后实现就业464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85个,完成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60641人次,累计带动群众增收11036.54万元。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