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增收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专题专栏>归档专题>农牧民增收

昌都市农牧民增收工作半年总结

文章来源: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2日


区农业农村厅:

根据区农业农村厅《关于建立农牧民增收情况月报告制度的通知》要求,现将上半年昌都市促进农牧民增收工作报告如下:

一、转移就业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872元,同比增长13.5%。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73人, 开发各类区内就业岗位6952个,完成目标任务的69.5%; 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9412人(其中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巩固提升培训1947人),培训后实现就业5741人,培训后就业率为61%,完成自治区下达目标任务的52%。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77799人,转移就业收入48488.9万元。分别完成目标任务64.8%和73.4%。

二、各项措施落实情况

(一)一产带动农牧民增收情况

种植业方面:一是2020年我市共计采购化肥6844吨(其中:尿素3084二铵1767复合肥1960、复混肥33吨),3月27日已全部到位;共计采购农药7.446吨(其中:杀虫剂1.334吨、种衣剂1.274吨、杀菌剂和除草剂4.838吨),目前已到位5.302吨,其余农药正在加紧调运中;共计采购良种479.35万斤,截至目前我市春播所需的青稞、小麦和马铃薯等各类作物良种476.05万斤已全部到位,计划中冬播青稞良种冬青18号3.3万斤预计8月份秋季采购调运到位,从农牧民群众中回收青稞良种153.7万斤,为群众实现增收103.34万元;共计投入春耕备耕农机具共13870台(套)、共计积造农家肥78万吨。二是我市2018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总资金量为4868.3983万元(包含2015-2017年结余结转资金以及2018年当年分配资金),已落实资金量为530.0890万元,全市共计购买补贴农机具2024台,受益农户1551户;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信息辅助管理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因此还未正式实施。

畜牧业方面:积极筹划畜种改良。2020年计划改良黄牛10000头,牦牛经济杂交2500头,截至目前已改良黄牛601头,新生改良犊牛869头牦牛经济杂交产犊155头全市计划短期育肥牦牛25000头,截至目前育肥牦牛8376,出栏牦牛1462头积极开展渔业增殖放流。2020年全市计划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放流鱼苗165万尾,投入资金220万元,目前已完成招投标,计划8月中旬开展放流工作。农牧业新建徐建项目24个,已完工四个项目,带动农牧民就业1810人。

乡村产业方面:截止目前,全市23家龙头企业(自治区级1家)实现产值8400万元,带动农户7082户,户均增收1830元;全市321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国家级6家、自治区级11家)实现收入6555万元,带动农户6920户,带动人数11001人,人均增收2530元,户均增收4115元。2020年在建农牧业基本建设项目35项,总用工量8112人,本地农牧民群众6988人,占总用工量的86%,带动增收2880.96万元。

(二)二产带动农牧民增收情况

重大项目建设:经统计1-6月全市纳入国家、自治区和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吸纳农牧民工60%)涉及98个项目,总用工量31976人,其中吸纳本地农牧民工人数26064人。纳入自治区重点项目(吸纳农牧民工30%)涉及169个项目,总用工量30146人,其中吸纳本地农牧民工人数10029人。合计:267个项目,总用工量 62122人,其中吸纳本地农牧民工人数36093人  占总用工量的58%。

加强供给机制建设。建立了行业主管部门、用人单位、人社部门“三方”劳动供给工作机制,由项目主管部门提前提供用工需求,人社部门及时向项目实施地农牧民发布用工信息并提供技能培训,项目参建部门根据实际用工情况建立实名制台账。2020年上半年,全市政府投资40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吸纳本地农牧民工3944人,占总用工量79%;基本项目建设项目吸纳本地农牧民工28939人次,占总用工量69%

产业扶贫项目: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工产业扶贫项目843个,完工692个,完工率82.09%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3909人,受益人达184266人2020年度新开工产业扶贫项目70个,截止目前,已完工27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502人,受益人达30812人。全市共有龙头企业22家,实现产值8400万元,带动农7082余户,户均增收1830元;全市320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收入3790.76万元,加入农户9672户,加入人数10849人,户均增收2443元,带动农户6905户,带动人数10877人,人均增收1114元。全市5家水电开发企业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通过结对帮扶、产业帮扶、参工参建等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增收,人均年收入可达4万元。

(三)三产带动农牧民增收情况

创新培训内容:2020年1-6月份已建成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3个,O2O展销中心5个,乡镇公共服务中心32个,村级电商服务站86个,县乡物流配送中心3个。累计开展培训4662人次,计提供代买、充值、查询、代收等服务80000余次;累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75余人,累计受益群众14683人,带动贫困户增收300余万元。电商示范县实现网上交易1447余起,电子商务交易额106.03万元。

强化转移就业:1-6月份,全市旅游业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4651人,实现总收入1634.73万元。其中景区(点)转移就业449人,实现总收入90.278万元;宾馆饭店转移就业3050人,实现总收入1063.58万元;家庭旅馆转移就业225人,实现总收入59.83万元;项目建设转移就业481人,实现总收入166.902万元;旅游产品转移就业446人,实现总收入254.14万元。

落实惠民政策:2020年自治区下达昌都市岗位指标202000人,截至目前共完成岗位招收200226人(其中林草行业岗位人员129208人,包括护林员75066人、自然保护区管护员1134人、野保员4739人、湿地管护员2446人、沙化土地封禁管护员287人、草原监督员45536人),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及开展动态调整等措施,强化人员管理及履职监督,保障资金兑现,预计年底将兑现完成7.01亿元,人均增收3500元。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踏实的农牧民管护人员7651人,持续加强对天保工程区1914.7万亩(其中芒康县891.6万亩、贡觉县337.8万亩、江达县685.3万亩)天然林实行常年严格、有效管护,预计人均年增收1.25万元。

通信服务状态: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通信基站4350座(物理站,下同),其中:电信基站1742座,移动基站2182座,联通基站436座;5G基站3座,4G基站3954座。今年重点实施电信普遍服务(第五批)试点工程、昌都解放70周年大庆通信保障,并由通信企业自主立项实施行政村弱覆盖整治、5G试点建设等工程。年初以来,共新增4G基站324座(其中新建85座,升级2G/3G基站至4G基站239座)。大庆通信保障计划新建9座基站,已开通3座基站,待开通2座,4座正在建设(待孜通坝隧道口弱电管网建成后接通线路开通)。全市建制村已普遍实现4G覆盖,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实现信号全覆盖,全部扶贫安置点实现光纤到户,全市行政村通信覆盖率、光纤通达率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8.64%。至2019年末,全市固话业务达到7.01万户、手机用户39.35万户,宽带用户9.48万户,年均电信业务总量超过5亿元。

三、疫情对“三产”的影响

旅游业方面: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对旅游行业的冲击较为严重。1-6月份,全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为693484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866.96万元,均同比降低37.15%,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22.37%、21.87%。各酒店直至4月份才逐步恢复运营,且疫情期间及运营初期,客房日出租率大多仅在30%左右,而维系整个酒店运转的水电气、设备维护、人工工资和房租等费用造成每日营业每日亏损的状态,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无法支付员工工资和交付房租等难题。同时,目前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仍未恢复,游客多以区内游客和本地“一日游”等短期游为主,自驾游游客也较之往年下降明显,直接影响了家庭旅馆的接待,家庭旅馆于5月中旬才逐步恢复运营。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昌都旅游市场也必将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短期内较难恢复到疫前状态。这也对旅游业带动农牧民增收工作造成了极大地被动。例如卡若区,2019年上半年,卡若区旅游星级宾馆(酒店)共计接待51457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19.47万元;2020年上半年,卡若区旅游星级宾馆(酒店)共计接待23053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90.35万元。分别同比减少55.20%、55.19%。

项目开复工方面:就业渠道变窄。受疫情影响,企业开复工延迟,劳动力返岗时间错后,绝大部分企业、商户未营业,导致市场吸纳就业人数缩减。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量集中在建筑领域、住宿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贫困户转移就业难度增加。例如:3月-6月,八宿县对166家餐饮住宿服务行业、维修行业进行岗位需求摸底调查,目前开发岗位489个,完成目标任务的66.99%,比去年同比下降15.69%;建档立卡贫困户70%以上就业量集中在建筑领域、住宿餐饮等行业,这些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截至目前,全县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5668人(建档立卡1106人),通过政府组织化采取“小组团”方式组织农牧民群众外出务工就业和农牧民群众自发外出务工实现转移就业4005人,转移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比下降5.8%

对交通运输业影响分析:受疫情影响,各县(区)市内班车四月才恢复正常营运,刚刚通行期间,对班车次数进行了压缩,客运站收入缩减明显。

对餐饮娱乐业影响。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餐饮服务业、休闲娱乐业受到严重冲击,休闲娱乐全面禁止。直到4月以后,才逐渐恢复营业。同时,对洒咧营地与藏家乐影响不大,一般10月份至次年4月份为淡季,从5月份开始才陆续开业,故此次疫情对农牧民群众收入未产生影响。

四、“三产损失一产补”措施

(一)加大劳务输出,促进贫困农牧民增收

一是加大就业信息发布。安排专人采取“电话+现场”方式,深入复工复产企业开展用工需求登记、就业政策宣传等服务,及时将用工需求通过“藏东人社”公众平台发布岗位信息;将昌都市2020年基本建设项目计划和美丽昌都建设“三整治、三提升”项目(400万以下)项目工程信息转发至各县(区)实现信息共享,对接项目施工方,采取“以工带训”方式开展技能培训,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增收。二启动网络人力资源招聘活动市、县(区)同步利用电视媒体、微信平台大力宣传“西藏公共招聘网、就业扶贫直通车”和“藏东人社”公众号等网络招聘平台,鼓励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注册平台账号,通过线上模式进行招聘和应聘。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采取电话、网络等方式开展就业服务,减少面对面服务。三是强化工程领域协调促进就业。建立“三方”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三方即: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参建部门、当地人社部门)按照项目开复工时间,项目主管部门提前提供用工需求,人社部门及时向项目实施地农牧民发布用工信息,项目参建部门要根据群众日常务工情况建立实名制务工台账;督促各县(区)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重大项目中吸纳本地农牧民工用工人数占总用工量的60%、400万以下工程项目交由农牧民施工队组织实施并吸纳当地农牧民工用工人数占总用工量的80%要求,并严格按照治欠保支“五个全覆盖”制度的要求,落实保障农牧民工合法权益,力争实现更多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实现增收。四是落实疫情期间稳就业政策。积极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人社厅明电〔2020〕5号)文件精神,督促各县(区)密切关注市场开复工情况,监督企业在疫情期间,对因疫情导致不能正常提供劳动的人员,企业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视同提供正常劳动关系,正常支付工资的要求,通过协商采取轮岗休息等方式保持正常经营,力争企业在疫情期间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确保劳动者稳定就业。宣传落实稳岗补贴政策。严格落实《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藏政发[2019]1号和《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藏人社发[2015]127号)规定,加强政策宣传,公开补贴资金申报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吸纳就业奖励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困难企业按期开工,保障劳动者稳岗就业。五是谋划好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工作。围绕蓝天圣洁产业、水电、矿产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招商引资企业发展需求,提前收集培训岗位订单,待疫情稳控后,增加班次、提高培训密集度,确保按期完成全年转移就业培训任务。

(二)加大农特产品消费,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一是组织指导涉农流通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种植基地、农民合作社等的沟通对接,建立稳定可靠的产销合作关系,提升市场供应能力,有效保障蔬菜、水果等市场供应,建议制定出台物流运输行业补贴政策。二是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开展线上销售,鼓励扩大京东商城-中国特产-昌都扶贫管扩大农特产品上线种类。三是在活禽活畜全面停运的大环境下,大力开展农超、农商、农校对接,鼓励机关食堂、学校、军优先采购本地猪肉、牛肉、鸡肉、鸡蛋等农畜产品。四是鼓励扶贫消费,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带头购买昌都本地特色农畜产品,建议将各单位工会会费优先用于购买本地农副产品。

)加大各项支农惠农之策兑现力度

一是积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补贴、生态保护补助、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资金等强农惠农政策,农机补贴覆盖一二三次全产业链,大力争取上级资金对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稳定增长。在资金到位的前提下可考虑将各项惠农资金提前下达。二是继续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残疾人、困境儿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众的救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完善涉农保险覆盖面及理赔标准。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增收渠道,全面落实“双创”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发展电商、微商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培育新兴职业农牧民,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四是加强资金统筹,保障重点支出。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进一步推进各重点领域、专项资金及存量资金的统筹使用,优先保障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点项目支出。土地收益金和地方债向“三农”领域倾斜,将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贫困地区、农牧区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按照“补短板、可持续”、“雪中送炭、量力而行”的原则安排民生领域支出。

昌都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10日

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微信公众号